近日,针对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单位牵头的“紫东太初”多模态大模型,武汉电视台资深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。力龙信息自主研发的易小政政务机器人,作为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“紫东太初”平台重要的落地项目之一闪亮出镜,受到武汉广电媒体平台的重点关注与报道。
力龙信息技术总监胡宗华在公司接受了电视台记者的现场采访。随后,记者到访武昌区行政审批局易小政试点项目,对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实地的调研采访。 12月17日,武汉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《武汉新闻》栏目发布了主题为《夯实数字经济底座,赋能千行百业发展,多模态大模型助力武汉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》的专题报道。 以下为媒体报道内容整理:
视频来源:掌上武汉app 《夯实数字经济底座 赋能千行百业发展 多模态大模型助力武汉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》 记者近日从东湖高新区获悉,由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单位牵头的“紫东太初”多模态大模型,正加快产业化落地,推动千行百业技术发展,提升产业整体实力。 日前,市民张先生来到武昌区政务服务中心,使用“易小政”人工智能办事机器人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。根据机器人提示步骤,张先生将身份证、所需材料逐一放到指定区域,不到10分钟证件就办理完成。 武昌区行政审批局大数据管理科科员李丹立介绍,自今年7月“易小政”上线以来,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的机器自助办件量比重已达到70%。“机器人强大的后台图像识别处理能力,可以提取群众身份证、营业执照上的关键信息自动填写,效率有了很大提升。” 据了解,“易小政”由武汉力龙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昇腾AI研发打造,能准确识别、快速处理大量信息,还具有超强学习能力,可自助办理20多项政务事项。目前“易小政”已在湖北、北京、上海、海南等多个省市试点应用。 聪明的机器人背后,是强大的科研支撑。今年9月,力龙信息成为多模态人工智能产业联合体理事单位,有了“紫东太初”多模态大模型赋能,公司的力龙智谱人工智能平台效率更进一步。武汉力龙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胡宗华介绍,过去解决模型问题特别是需要去客户现场写模型文件的时候,交付界面非常复杂,周期基本上都会超过一周的时间,现在效率与过去相比有了极大的提升。“通过和‘紫东太初’大模型的结合,我们能把周期缩短到一天。” 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,必须建立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之上。今年9月底,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了全球最大公开中文多模态训练数据集“江城太素”并将其免费开源,企业坐拥包含1.66亿张图片和2.19亿条中文描述的数据富矿,能让机器学习效率提高10倍。力龙信息就用到了“江城太素”中提供的与政务相关的数据。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,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资料,算力则是新生产力,而算法相当于新的生产关系。在武汉,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提供了磅礴的算力支撑,全球首个图、文、音三模态大模型得以在这里诞生,作为一种全新算法,让人工智能从“一专一能”走向“多专多能”,赋能千行百业。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朱贵波表示,过去传统的大模型开发周期一般是在半年以上,但是用了“紫东太初”多模态大模型,开发周期就能够降到一个月。“因为它已经拥有海量的数据,通过跨模态的自监督学习的前沿算法,不断地学习进化,变成了一个见多识广的‘智者’。” 目前,“紫东太初”已助力孵化出了新媒体内容检索平台、智能座舱、纺织行业质检、手语教考一体机等场景化行业应用,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产业价值和广阔的落地潜力。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表示,将与武汉本地产、学、研、用各领域积极展开合作,共同努力让武汉的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得越来越好,赋能更多行业。 易小政办事机器人可以实现“T+1知识更新”,这里的“T+1”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就是:易小政办事机器人今天不会的工作,通过力龙智谱AI能力平台训练后明天就会了,“T+1”即指“today+1”,也就是第二天的意思。 易小政办事机器人现已在湖北、四川、北京、海南等省市进行试点示范。以四川为例,易小政已上线包括失业金申领,招牌设置许可,公共卫生许可新办、注销,食品经营许可,医师注册许可等20余项事项的智能办理。易小政办事机器人经过训练后会越来越聪明,可覆盖综窗全事项办理。